新闻中心

海大要闻

风正帆悬破浪行——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科学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9-03-26   编辑:   作者:   审核:   来源:校报记者团   浏览次数:

2008年底,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才刚刚步入大四不久,用人单位的“预定名额”就已基本达到该专业毕业生的数量,这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大气候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去年9月开学以来,先后有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黄埔造船厂、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广州船舶设计院等用人单位主动来校,招聘该专业毕业生。到12月初,该专业的2009届毕业生就已被“订购”一空。至记者采访时,该专业除两名不打算从事本专业工作外,其余毕业生已全部进入单位实习。至此,包括之前的2007、2008届毕业生在内,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已连续三年创造就业率100%的“神话”!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其毕业生获得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她的特色何在?她走的又是一条怎样的学科专业建设之路?带着这些疑问和了解幕后故事的心情,我们与工程学院该学科专业建设相关负责人就他们如何搞好学科专业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对话。

顺应海洋事业发展 专业建设重新起步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建设之路并不平坦。该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但由于师资缺乏等问题,99届与00届学生只能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01、02年又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停招。正是在这个时候,该学科专业建设团队了解到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港口码头建设方兴未艾,发展前景良好,急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我校作为一所以海洋大学命名的学校,有使命、有责任去规划、建设好这个专业。但在那个时候,该专业只有四个教师加一个实验室人员,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引进新教师迫在眉睫。在安排现任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的同时,吸引新教师就成了最大的难题,一个百废待兴中的专业,拿什么来吸引人?专业建设遭遇上了瓶颈,学科团队齐心协力,四处奔波,共谋出路,想尽各种办法联络感情,吸引人才来学校工作。

在师资得到一定保障的条件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样很重要。然而,学校面对那么多新办专业,能够快速实现的实验条件非常有限,于是学科团队将眼光瞄向了企业。但专业刚刚起步,社会关系尚不广泛,要找个真心愿意合作的企业却不那么容易。他们不知走了多少企业、说了多少好话。但是,一次又一次无情拒绝的遭遇,甚至使他们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最终,学科团队还是既不愿意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们始终认为海洋大学创办海洋工程专业是一条必走之路,即使再苦,也要走下去,并且现今是海洋科学的高速发展时期,我校又地处资源丰富的南海之滨,附近有湛江港口码头和海军南海舰队的许多涉海单位,可谓占天时地利之便,只要坚持到底,学校的海洋招牌一定可以打出来,也一定可以培养出受欢迎的对口学生。

正是凭着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和信念,经过学校批准,该学科团队于2003年硬是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海岸工程方向)的招生工作恢复了过来。可以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我校的海洋特色。

目前,该学科的教师队伍已有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1人;并有1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海洋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有效保证了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经过多年努力,他们相继与广船国际、广州文冲船厂、广州黄埔船厂、中海菠萝庙船厂、中海城安围船厂、第四中交集团航务工程局等多家单位签约了产学研实践合作基地,其中,广船国际、中海集团等还分别针对该专业设立了“扬帆”奖学金、“启航”助学金和“中海工业船舶奖学金”等,为学科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丰富了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科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了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也增进了学生和企业的互相了解,提高了就业率。

立足社会需求 适时调整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招生工作得到了恢复,但是如何才能让专业站住脚跟并有长足发展?该学科团队及时地提出了学科专业建设理念:适合社会需求,时刻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做到对学校和教师负责、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对企业和社会负责。

在2003年恢复招生的时候,2003、2004级是按照船舶与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方向)专业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海岸工程方向。2006年,随着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紧缺,当时广东几家大船厂向我校提出了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对此,该学科团队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修订,根据企业要求增加船舶的相关课程,增设了船舶工程方向。这几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形势良好,最主要的正是专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求。

几年来,学科团队多次走访了用人单位,针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使船舶工程与海岸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既体现差别、又互相支撑,充分体现了工程特点和海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企业专家讲学等措施,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使学生的就业得到有效保障。

有付出,就有收获。自招生工作恢复以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天天地成长起来,培养的学生也一个个地走上了工作岗位,该负责人高兴地告诉我们,在就业追踪调查中发现,该专业的毕业生在珠三角船厂的声誉都不错,普遍肯吃苦、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给用人单位的普遍印象是“好用”。

扬起海洋特色风帆 踏踏实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学科团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绩斐然:近5年共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篇;发表教学论文多篇,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增强了科学内涵,也为硕士点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成绩面前,该负责人谦虚地说,专业走到现在,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还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学院广大教职工的辛勤付出。而在言及怎么看待专业的未来发展时,他们认为,目前主要任务是在本科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工作。比如,师资队伍虽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所在,引进、外聘以及在职提高都迫在眉睫;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继续对船舶工程和海岸工程两个方向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修订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加快本专业主干课程教材、教案建设,做好精品课程的建设等工作;同时,要继续拓展校企合作办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有计划的组织或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开办“海工论坛”,请教授、博士、校外学者、企业专家开展讲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等。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该负责人表示,专业建设的路还很长,需要加强与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在校、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关心和帮助下,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踏踏实实地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为我校海洋学科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党办)、2383333(校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与就业)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技术支持:教育信息中心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